治疗方法:
(1)未溃型:可分为原发型和骨外伤继发感染两种。临床表现:初起漫肿无头,局部患肢疼痛彻骨,皮色发红,按之较硬,经久不易消散,亦不易溃破,并可妨碍患肢运动,多伴发热、口渴、舌红、脉数。
病因病机:①余毒内侵:使经脉被阻,气血不和,血凝毒聚而成。②外感邪毒:瘀血化热,邪热蕴蒸,湿热内盛,凝滞筋骨为患。 治则:清热化湿、行瘀通络、和营托毒。
方药: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加减。黄连20g,黄芩20g,栀子20g,黄柏15g,茯苓15g,牛膝20g,双花20g,地丁20g,莪术15g,红花15g,郁金20g,乳香15g,没药15g,夏枯草20g。水煎服。
若骨外伤继发感染者,加三七粉,增强祛瘀止血、活血止痛之功效;病位在上肢者,加姜黄、桂枝,增强温通经脉、通阳化气之功;如局部肿胀不消者,加皂刺、白芷、黄芪,增强消肿排脓、补气升阳之功,以促脓肿速溃。
(2)已溃型:多为急性骨髓炎治疗不甚,迁延日久,局部穿溃,形成慢性窦道、皮肤瘢痕、骨缺损。
临床表现:局部青紫凹陷,颜色晦暗,流稀脓水,淋漓不尽,窦道形成。肢体活动受限,骨面形成死骨。X光检查:见大块死骨,骨髓腔增大混浊,可见骨痂及病理性骨折。面色无华,精神不振,四肢欠温或潮热、盗汗,舌质淡、苔白或白腻、脉沉细无力。
病因病机:骨髓炎迁延日久,邪毒内陷,深窜入里,凝滞筋骨为患,脾肾阳虚、精血不足所致。 治则:养血滋阴、清热化湿、托毒消肿、祛腐生肌。
方药:十全大补汤或托里消毒散加减。党参20g,茯苓20g,白术20g,当归25g,熟地25g,白芍20g,川芎15g,双花15g,黄芪30g,肉桂20g,甘草10g,皂角刺20g。水煎服。病程较长者,加三七粉15g水冲服。
外治法:消肿散瘀、祛腐排脓、生肌止痛。①未溃型:用金玉蜜膏外敷,患肢用夹板固定,以减少疼痛或病理性骨折,如成脓宜早期切开引流。
②已溃型:用七三丹药线引流,金玉蜜膏外敷,如窦道形成或死骨松动者,可作清创手术(包括摘除死骨、切除坏死瘢痕组织及窦道),脓尽后改用麝香生肌散外敷;若空腔或疮口较深时,可用垫棉法压迫,促使疮口愈合。
高压氧治疗:治疗压力为2.5ATA,面罩间断吸氧2次,每次3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1个疗程。如果有过敏体质者,可以高压氧治疗2个疗程后,休息3天,继续高压氧治疗。
治疗慢性骨髓炎,高压氧治疗能使病灶区组织内氧分压明显增加,改善缺氧状态;收缩血管,减少毛细血管渗出,减轻局部肿胀;
增加动脉血氧分压和增大毛细血管内氧气弥散半径,增加局部抗感染的能力,抑制细菌生长,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和杀死细菌的能力,加速病灶的清除,加速肉芽组织、纤维组织、结缔组织的增生;
高压氧与抗生素有协同作用,可以增强抗生素的抑菌能力;加强肉芽组织、成骨细胞、破骨细胞生长的功能,促进病变组织修复和骨组织再生,促进骨愈合;
增加皮肤组织内氧含量,纠正缺氧状态,使皮肤得到更多的氧供,加强有氧代谢,促进皮肤的愈合和上皮再生。
治愈本病,疮面修复愈合是一个复杂过程,外用中药不可缺少,未溃型则能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瘀;尤其是已溃型,则能祛腐排脓、生肌止痛。治疗本病,须审证求因,纵观整体,辨证施治,方能取得满意疗效。